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: 首页 >> 校务公开 >> 要闻速览 >> 正文
转换优势补短板,浙江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——念好新时代“山海经”,26县发力加速跑
点击数: 来源: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:2022/05/16

5月,浙南山间,正威(平阳)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园里,高铁加工导线制造基地建设进程过半,半导体关键材料、精密铜线两条产线全速运转。这一投资额超百亿元的项目,全部达产后将创年均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,为山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不只平阳,像这样的景象在浙江山区26县已处处可见。过去一年,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、固定资产投资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,山区26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正加快向经济新增长点迈进。

全省90个县(市、区)中,山区26县发展相对不足,但它们又有不容忽视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,重点在山区26县、难点在山区26县、突破点在山区26县。念好新时代“山海经”,加快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,是浙江缩小地区差距、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,也是巨大潜力所在。

一年来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,加快“一县一业”精准谋划、“一县一策”落地生效、山海协作迭代升级。随着《浙江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《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》等先后发布,一套“1+2+26+N”顶层设计体系逐步成型,政策合力牵引发展实效,不断推动山区26县放大特色、转换优势,走出山区发展蝶变之路。

产业是强县富民之本。针对山区26县造血能力不足等短板,浙江梳理每个县的基础和特色,引导各地壮大主导产业、培育新兴产业,激发增长潜能。

武义新材料产业初具气候,却也面临企业多而不强、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困境。去年,省里面向武义出台的“一县一策”,聚焦新材料产业,包括支持打造3平方公里左右特色生态产业平台、培育中小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之路等。眼下,随着龙头企业做强、新项目招引、产业链延伸,武义新材料产业加速转型,年总产值超40亿元。

据悉,2021年,山区26县规上工业增加值1536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8%。截至目前,遂昌金属制品、永嘉泵阀、淳安水饮料等7个“一县一业”年产值已超百亿元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总数达360家,实现县县全覆盖。

山海呼应,协作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。去年9月,慈溪—常山山海协作“产业飞地”在全省率先实现项目开工,5个年产1000万套智能洁具的项目入驻,总投资6.6亿元。这块面积1550亩的“飞地”,为常山发展高端装备、轴承制造等产业描绘想象空间。

这一年,通过持续推动50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、共建平台、项目合作,高端要素不断注入山区26县,助力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。当前,除慈溪—常山外,钱塘—淳安、乐清—平阳、上虞—文成等8个“产业飞地”实质性启动建设,16个“科创飞地”累计孵化项目307个。

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,最终落脚点在“民生”二字。一年来,聚焦山区群众急难愁盼,浙江全面推进教共体、医共体建设,深入实施“千校(园)结对”帮扶行动、医疗卫生“山海”提升工程,更大力度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。

山区攀登之路,并非一片坦途。尤其当下,山区26县普遍面临能耗双控、土地指标等压力,基础设施相对滞后,经济总量、人均GDP等指标不到全省平均水平。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他们将加强统筹协调,深化“一大工程”、实施“两大行动”、补齐“三大短板”、完善“四大机制”,持续增强山区人民幸福感,努力推动山区26县迈向现代化、实现共同富裕。


上一篇: 浙江印发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
下一篇: 我省7万余考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分类施策安排考点 设置58个隔离考场